10年專業筆譯品牌?
10年數萬場口譯
專業留學移民翻譯
多語言網站翻譯
89種語言服務
我國翻譯出版外國學術著作,大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至1978年各類學術著作已出版了大約五百種左右。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勝界學術名著》,從1982年印行,到1989年共收五輯,收書230種,2009年推出該叢書的珍藏版,共400種、490冊。
有學者對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進行研究,因為英文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濃縮,它為讀者提供了方便,節約了時間,也是我國學人通向國際學術世界的橋梁。英文摘要原則上要求由原論文的作者提供,但許多作者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科研人員尚難以使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委托他人將自己的中文摘要翻譯成英文。針對這種情況,譯者首先應該詳細了解原文的內容,弄清楚原文中專業術語和詞匯的含義,通過上下文,流理出語法關系和邏輯關系,正確理解中文摘要的內容;其次,根據英語的行文習慣和詞語搭配的用法,合理安排句子結構,正確選擇用詞,盡可能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最后,對照原文仔細檢查。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特別注愈專有名詞的翻譯,如外國人名或已被公認的中國人名的拼寫,外國地名的拼寫,文章或書格名稱的翻譯,專業術講的翻譯等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翻譯,而應該通過咨詢專業人士或在找資料找到這些詞語正確的英文表述。英文摘要常常使用被動語態,這樣可以避免主觀色彩太濃,給人以強加的印象;但是有時為了突出所表達的內容,主動講態可以更加直接有力;時態通常使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主語使用單數第三人稱(也有的用第一人稱復數形式)。如:
本文從詩化意義的角度探討文學翻譯問題。本文的觀點是:文學翻譯的本質是詩化的,但這開不意味肴要剔除真實。移情和應無是詩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們展示了同一派語文學丈本產生出多種真實翻譯文本的可能。這似乎是一個俘悖論但我們從中看到了虛無中的真實和真實中的虛無。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zed significance. It maintains that whil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poctization, it does not have to renounce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text. Poetization counts among its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empathy and emptiness, which make it possible to produce multiple authentic translations out of the same original text. This possibility may sound paradoxical, yet embodied in it is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ruth and emptiness.
(王海平,2008:383)
這段摘要介紹了論文的內容和觀點,沒有多余的無意義的贅語,屬于指示性摘要,可以使用一般現在時。原文采用了無人稱句,可以使川被動語態來翻譯,也可以采用主動語態,主語一般使用This paper或This article。第一句提出了論題,在翻譯時應注意“探討”,一詞的含義,可以選用study, discuss, explore,probe來翻譯。第二部分是觀點的陳述,翻譯時注意不要字對字的死譯,而應根據原文語句之間的內在關系,選擇適當語詞和句法結構來表達原意,必要時還要調整原文語詞的詞性。如在表述觀點時,可以使用maintain. hold,suggest, believe,conclude,claim等詞匯。又如:“本質”在原文里是名詞,我們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第一間性不變,譯為:The essen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poetization。或者改變其詞性,做譯文中的處理,使用副詞形式essentially。兩者比較,后者更加符合英語行文習慣,更地道;而前者語法上不能說不對,但總讓人感覺是在翻譯,明顯帶有漢語的口吻。全文選用主動語態,使文宇更加有力,以一般現在時來陳述事實,具有說服力。
季羨林曾將中外文化學術交流譽為中華文化常葆青春的“萬應靈藥”。但是,目前翻譯界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不少“三腳貓”、“半瓶醋”式的人物混雜在翻譯隊伍之中,譯作水平良莠不齊,存在著大量唯利是圖的搶譯、不負責任的亂譯、不如舊譯甚至抄襲舊譯的重譯現象。更有甚者,竟由譯者搖身一變成為作者,據他人之功為己有,毫無尊重他人著作權之法律觀念,更無“君子不掠人之美”的基本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