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專業筆譯品牌?
10年數萬場口譯
專業留學移民翻譯
多語言網站翻譯
89種語言服務
譯雅馨翻譯公司認為在我國的翻譯研究中,能對翻譯標準、方法、技巧 等作出“言簡意賅”的概括,能對英漢語際轉換中的一詞一句一字作出語言上、文化上、美學上、風格上精彩 的描寫或真知灼見。然而,卻很少挖掘“言簡意賅”的深層原因,很少對英漢翻譯過程進行分析解釋,對翻譯 中經常使用的方法技巧進行理論上探索。例如,“信、 達、雅”雖言簡意賅,便于記憶,但卻不精確,太微言大義 了,幾乎人人都能對此作出不同解釋或重新定義。 “信、達、雅”是譯論界經驗描寫和總結,但還需要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分析解釋,這應該是翻譯理論研究的發 展方向。
當代信息理論、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以及其他 相關學科的蓬勃發展,為我們研究討論翻譯實際問題, 分析解釋翻譯中各種現象提供了支持,提供了一個全 新的視角。本文從譯者的認知心理角度,來考察翻譯 過程中譯者對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的認知心理的可及 程度或可及性(accessibility),以分析解釋翻譯中的一個最普遍的現象:為什么翻譯新手在翻譯時基本上都傾 向于或更容易詞對詞,句對句的直譯,甚至死譯?而翻譯高手大多傾向于采取意譯,更多使用各種翻譯技巧、 理論、標準等,更多考慮語境、文化、風格等因素?
一、翻譯可及性
可及性或可及程度最初是指人們在研究英語指代 詞語(referential expression)時發現,指代詞語的選用所 具有的認知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們在使用語言過程 中,人的認知努力與信息可及或心理可及程度之間的 一種關系,進而有人提出了可及性原則(Accessibility Principle):人的認知努力和信息可及程度之間呈反比。
熊學亮教授用了下面兩個句子來說明可及性原則:
例 1 : 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is the mayoress of the city.
例 2: She is the mayoress of the city • 在一般情況下,說話人說了“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是因為他一定認為聽話人尚不知所說 對象是誰,也就是交際對話雙方心理可及程度較低;而 說話人如啟用“she”,那他一定認為聽話人已知she指 誰,也就是交際對話雙方心理可及程度較高。因此,在 一般情況下,例 l"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 的心理可及程度就比例2的"she”要低??梢?說話人 對 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或 she 的選用是 以他對交際對話雙方或巳有知識的假定或理解為依據 的,用語言材料量較多的詞語或表達,暗示所指對象在 交際雙方的信息理解和處理的心理可及程度較低;用 語言材料量較少的詞語或表達,說明所指對象在交際 雙方信息理解和處理的心理可及程度較高。因此,被 人們理解和表達的詞語所涉及的信息無論是在真實語 境還是認知語境內,如果越是可及,人們在處理信息時 所付出的認知努力也就越少。
如果在原文句子中詞語所涉及的信息在譯文語境 里或譯者認知中越是心理可及,譯者在處理原文信息 時,所付出的認知努力也就越少,譯者越容易采取直譯。
例 3: Bill Clinton is President of U. S. A.. 幾乎所有譯者無論是高手還是新手都會采取詞對 詞的直譯,因為原文涉及的信息在漢語語境里或譯者 認知心理中都是可及的,譯者在理解和表達時不存在任何困難。但如果原文的句子、詞語所涉及的信息在 譯文語境里或譯者認知中越是心理不可及,譯者在處 理原文信息時所付出的認知努力就越大,譯者也就越 容易采取意譯。例如:
例 4:1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
如果這句直譯成:“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個特洛伊木 馬”,無論是在漢語語境里還是在譯者乃至漢語讀者認 知中,其心理上是不可及的或認知心理可及程度很低, 這就是在譯界里人們常說的:令人費解,不知所云。這 時譯者需要為這種心理不可及或原文信息付出更多的 認知努力,把它轉換成譯文和譯者讀者心理可及的信 息。這里的認知努力就包括翻譯經驗和各種翻譯方法 技巧的使用,如增益法、加注法、釋義法、異化法、歸化法 等等。結果,原句通過譯者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而意 譯為:“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個內奸”。顯然,本句在漢語 語境里或漢語讀者中,“內奸”要比“特洛伊木馬”心理可 及程度高。
由此,我們能歸納出這樣一個規律:對譯者而言, 原文所涉及到的信息心理可及程度同譯者認知努力之 間呈反比,即信息心理可及程度越小,譯者付出的認知 努力越大,譯文意譯可能性越大,或意譯多于直譯;反 之,信息心理可及程度越大,譯者付出的認知努力越 小,譯文直譯可能性越大,或直譯多于意譯。當然,這 里呈反比主要指單個譯者,單個原文和譯文而言的。 對同一原文和不同譯者,甚至同一檔次的翻譯髙手,其 信息心理可及程度并不是一樣的,而且對什么是直譯、 什么是意譯不同譯者定義也不同,他們所付出的認知 努力也不同,也許就很難有上述的反比存在。但是,從 另一方面看,譯者認知努力加倍投人,并不等于加倍獲 取心理可及信息。翻譯新手無論怎樣加倍投人認知努 力,能把“不愛紅裝愛武裝”直譯成:“love one's battle array, not silks and satins",已箅盡職,可翻譯高手也許 稍微使點認知努力,就能意譯到"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這樣的境界。
二、翻譯新手和高手的翻譯行為機制解釋
翻譯新手和翻譯高手的翻譯行為不同就在于他們 處理的信息可及程度和認知努力是不一樣的。根據有 關研究,大腦推理涉及到的知識可分為兩種:一是從現 場獲取的知識,我們姑且稱之為B1;二是從大腦里提取 的知識,稱之為B2。對B1和B2的開發和利用是在大 腦的兩個模塊中進行的,B1在感覺部分(perceiver)產 生,B2在中央處理部分(central processor)產生,B1存 在于大腦的短期記憶和工作記憶里,而B2存在于大腦 的長期記憶中。
對翻譯新手來說,在翻譯中似乎更多使用B1,如原 文詞語、句子的字面含義、詞典含義、日常含義,直接套 用現場知識,還有原文形式、結構等。從翻譯理論家或 翻譯批評家眼光看,翻譯新手的B1和B2知識是重合 的或者說是B1幾乎全部取代B2,這顯然和翻譯新手大 腦中缺乏B2有關。把“不愛紅裝愛武裝”譯成“love one's battle array,not silks and satins’’,把‘‘I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譯成“我不知道他是否是 個特洛伊木馬”就是譯者直接運用或直接從現場獲取 的知識B1,因為對翻譯新手而言,B1心理最可及。
而對翻譯高手來說,在其大腦里,B1和B2是不重 合的,有時B1可完全被B2代替,如用漢語四字格代替 英語句子、短語、甚至單詞等等。翻譯新手在翻譯時, 由于包括百科知識、文學文藝素養、文化傳統等在內的 B2不夠,或缺乏經驗而不會有效和智慧地使用B2知 識,只好轉而更多地提取原文語言、語境的現場知識 B1,因為這時B2對翻譯新手變得心理最不可及,而現 場知識B1的一對一直譯、死譯可能變得心理上最為可 及和最容易的翻譯行為策略。翻譯高手在翻譯時,則 更多地是利用原文的現場知識信息作為提示作用,來協助激活譯者自己長期記憶的B2。我們分析一下下面 這句英譯漢實例,以進一步了解翻譯新手和高手行為 的內在機制。
例 5 : Man and women without work pack soup kitchens in Paris.
翻譯新手翻譯時,大腦作大量提取原文語言語境 現場知識,如把man and women without work直譯為 “沒有工作的男人女人們”,把soup kitchens直接理解 為“做湯的廚房”,而對pack則直接從詞典釋義,如包 裝、裝填、填滿等中作選擇,結果導致譯文不堪人讀;而 翻譯高手在翻譯時,提取長期記憶知識B2,而原文語言 語境只是起到激活長期記憶知識的提示作用,如調動 漢語優勢、百科知識等,這時會把men and women with¬out work譯為“男男女女的失業者們”,把soup kitchens 譯為“慈善施食處”,把pack譯為“擠滿”,這樣就譯成了 “男男女女的失業者們擠滿了巴黎各處慈善施食點"。
翻譯新手和高手在翻譯上采取的直譯和意譯行為 同譯者認知心理可及程度有關,而認知心理可及程度 又同譯者大腦中控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模塊有關。 培養翻譯新手或者說一個翻譯新手到翻譯高手的發展 實際上就是一個B1向B2的演變發展過程并且具有B1 和B2之間互動作用和相互效應。這反映了人的語言 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結累和完善過程。翻譯新手B1作 用比較明顯,導致翻譯行為上出現直譯多,翻譯腔嚴重,而成為翻譯高手時,B1漸漸被B2代替,翻譯行為上會出現更多意譯或其他技巧。